WFU

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

我只不過是有糖尿病,怎麼變成要洗腎了!


作者:李宜哲醫師 (Yi-Che Lee, MD, PhD)




「李醫師啊,我只不過是得了一個小小的糖尿病,怎麼就要洗腎了呢
「陳伯伯啊,你知道嗎?台灣洗腎原因第一名並不是別種,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耶。

陳伯伯今年65歲,大約10年前被診斷出有糖尿病,一開始在家裡附近診所接受口服降血糖藥物的治療,但是持續了1年多,因為工作忙碌加上覺得不吃藥好像也沒有什麼不舒服,所以就沒有再回診了

直到今年初腳部開始出現水腫的情況,同時有噁心、食慾差皮膚搔癢等症狀,才再回去就醫,結果被診斷出已經是慢性腎臟病第五期末期,所以被轉診到腎臟科門診


糖尿病患者如何知道腎臟出現病變?

糖尿病腎臟病變在早期症狀並不明顯,大多無法自行察覺,因此需透過篩檢來判斷。其重點在尿液檢驗看看是否出現蛋白尿臨床上,最常測量尿液中的白蛋白與肌酸酐的比值(urine albumin/creatinine ratio, UACR)

正常尿液檢測值應小於 30mg/g;若是檢查結果在30 - 300mg/g,代表「微」白蛋白尿,表示腎臟已經開始出現病變;若在進一步進展下去,檢測值大於 300mg/g,為「巨量」白蛋白尿,表示此時腎臟病變已經進入不可逆的階段。


自我檢測

當有蛋白尿時尿液會產生泡泡,所以可以此來做初步自我檢測蛋白尿所引起的泡泡有以下幾個特點
  • 每次都有:如果是尿蛋白所引起的泡泡幾乎每次小便都看的到不會時有時無
  • 較慢消失:蛋白尿的泡泡會持續存在 超過10分鐘以上不會消失
  • 細緻黏稠:蛋白尿泡泡通常較細、黏稠
值得注意的是蛋白尿確實會產生泡泡,然而尿裡有泡泡卻不一定是蛋白尿,因此看到泡泡尿時切莫驚慌,建議還是要每()年接受血液及尿液生化檢查才能及早發現是否腎臟病變。


導致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

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發生,通常是多個因素一起造成的,這些因素可以從可預防/治療與不可預防/治療分成兩大類:

不可預防/治療的危險因子
  • 時間長短:糖尿病越久,腎臟越容易病變 
  • 發生年齡:糖尿病發病年齡越輕,機率越高 
  • 家族病史:有糖尿病腎臟病變家族史時,越容易發生腎病變。
可預防/治療的危險因子
  • 蛋白質攝取過量:蛋白質攝取過多,產生的代謝廢物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,造成腎臟損傷加速
  • 鹽分攝取過量:鹽分攝取過多,也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,造成腎臟損傷。除此之外鹽分攝取過多也會導致血壓升高,進一步破壞腎臟。
  • 糖尿病控制不佳: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狀態下,會使糖化終產物增加,會進一步導致腎臟結構破壞
  • 高血壓:高血壓會使腎臟功能下降,建議平時將血壓控制至少在 140/80mmHg 以下,有些高風險患者甚至需要控制在 130/80mmHg以下
  • 高血脂症:血脂異常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,進一步使腎臟內部血管受傷硬化,影響腎臟功能。 
  • 吸菸:香菸中有許多有害化學物質,會造成全身大小血管(包含腎臟)的損傷,同時也會造成血壓上升,加速腎臟的病變。